NEWS | Event

週三講座__03/27 施宣光 教授

03/27(三)16:30-18:30

講者: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宣光 教授

講題:建築的編碼與解碼

建築是一種涉及多層次編碼與解碼的溝通過程。這個講題以Claude Shannon1948年所發表的溝通數學模型,以及Warren Weaver 對該模型提出的詮釋與說明為出發點提出了一種從資訊看建築的觀點。資訊是一種可量化的屬性,必須通過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隔閡的物體或現象,如光、電、聲、紙張、顏料以至於建築物或任何物體來存儲和傳遞。整個建築生命週期可以理解為連續套疊的編碼和解碼過程。編碼是為了找到揭示不確定性的最有效方式,解碼則是基於編碼資訊所揭露之不確定性來選擇並生成確定的內容。基於此溝通模型,設計可以被視為一個將客戶需求轉換為設計圖紙的編碼過程,施工是將圖紙轉換為建築的解碼過程,營運維護則是建築物與使用者互動並滿足其需求的解碼過程。這種觀點強調建築生命週期就是資訊流動的結果,其中包含了從概念到實現以至於營運維護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師、工程師、承包商、業主和使用者等參與方必須通過各自的專業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這種溝通過程中的編碼與解碼,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轉換,如將設計思想轉化為建築圖紙,再將圖紙轉化為實際建築,直到建築空間的使用與維護,也涉及對功能、美學、環境影響等非物質層面的理解和表達。

透過Shannon-Weaver模型的視角,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建築設計與施工過程中的資訊交換和轉換機制,並尋找提高效率和溝通質量的方法。例如,通過優化編碼過程,可以減少設計階段的不確定性,提高設計質量;通過改善解碼過程,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造成本。此外,這種模型也為建築領域之外的專業人士提供了一種理解建築設計和建造過程的框架,促進跨領域的溝通和合作。將建築視為一種編碼與解碼的溝通過程,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建築本質的理解,也為提高建築設計和施工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了新的思路。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有助於推動建築學科的創新發展,並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的挑戰。